卵巢癌全面解析:早期症狀辨識、最新檢查方式、治療方案比較與預後關鍵因素

嗨,我是鄧醫師。去年有位32歲的護理師來求診,她以為持續腹脹只是工作壓力大,沒想到竟是卵巢癌在作祟。這讓我回想起實習時照顧過的一位患者,因為將腰痠背痛誤認為更年期症狀,延誤了治療時機。卵巢癌被稱為「沉默的殺手」,但其實它會透過腹脹、頻尿等看似普通的症狀發出警訊。這篇文章將帶大家認識這個容易被忽略的女性癌症,從該做哪些檢查、如何分辨日常不適與癌症徵兆,到最新的治療選擇與預後評估。特別想提醒所有女性,那些你以為「只是變胖」的腰圍變化,很可能就是身體在求救!
目录
卵巢癌

首先,我們得弄清楚「卵巢癌」究竟是什麼。
卵巢的功能與位置
卵巢是女性生殖系統的重要器官,位於骨盆腔深處,子宮的兩側,大約杏仁大小。它們有兩大主要功能:一是每個月釋放一顆卵子(排卵),二是分泌重要的女性荷爾蒙,如雌激素和黃體素,這些荷爾蒙影響著月經週期、生育能力、骨骼健康甚至心情。
「卵巢癌」的定義與類型
「卵巢癌」顧名思義,就是發生在卵巢組織的惡性腫瘤。但其實這個稱呼涵蓋了多種類型,因爲卵巢組織本身就很複雜。最常見的類型是「上皮性卵巢癌」,約佔所有「卵巢癌」病例的85-90%,它起源於覆蓋在卵巢表面的細胞。其他較少見的類型包括: 生殖細胞腫瘤:起源於產卵的細胞,多見於較年輕的女性。 性索間質腫瘤:起源於負責分泌荷爾蒙的組織細胞。 今天我們討論的重點,主要圍繞著最常見也最具威脅性的上皮性「卵巢癌」。
爲什麼稱它爲「沉默殺手」?
這是我在診間最常向患者解釋的重點。「卵巢癌」早期之所以可怕,就在於它位於骨盆腔深處,空間相對寬闊,當腫瘤還很小或只是在卵巢表面生長時,常常不會引起任何不適或明顯的「卵巢癌症狀」。腫瘤可能已經悄悄生長、變化,甚至開始擴散(例如掉落到腹腔內形成轉移),身體卻還未能發出強烈的求救信號。等到症狀出現時,往往腫瘤已經長得比較大,或者已經擴散到卵巢以外的器官,這使得早期發現變得極其困難,也大大影響了治療效果。這就是爲何提升對「卵巢癌」的警覺性如此重要。
卵巢癌檢查

正因爲「卵巢癌」的隱匿性,大家都很關心:有沒有什麼可靠的「卵巢癌檢查」方法可以及早發現它?這是個關鍵問題,也是目前面臨的巨大挑戰。
目前常見的篩檢與診斷工具
遺憾的是,到目前爲止,還沒有一種像子宮頸抹片檢查對於子宮頸癌那樣簡便、有效且專一的篩檢方法,能廣泛應用於無症狀的一般女性羣體來篩檢「卵巢癌」。目前臨牀上常用於評估卵巢狀況和輔助診斷的工具包括:
- 骨盆腔檢查:這是婦科常規檢查的一部分。醫師通過內診(陰道觸診)和腹部觸診,檢查卵巢的大小、形狀、質地以及是否有壓痛或不規則腫塊。雖然對於深處或很小的腫瘤敏感度有限,但它是最基礎且重要的檢查。
- 經陰道超音波檢查 (TVUS):將探頭放入陰道內,利用聲波成像,能更清晰地觀察子宮、卵巢的結構、大小,是否有囊腫或實質腫塊,並測量其大小、觀察血流狀況。這是評估卵巢腫瘤性質非常重要的影像學工具,也是「卵巢癌檢查」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- 腫瘤標記CA-125血液檢測:CA-125是一種存在於體內的醣蛋白。許多(但並非所有)上皮性「卵巢癌」患者的血液中CA-125濃度會升高。然而,這個指標的問題在於它「不夠專一」!許多良性的婦科疾病(如子宮內膜異位症、骨盆腔發炎、肌瘤、月經期間)或非婦科疾病(如腹膜炎、肝硬化、甚至某些肺癌),也可能導致CA-125升高。相反地,有些早期「卵巢癌」患者的CA-125值卻可能是正常的。因此,它主要用於診斷後的治療反應監測、復發偵測,或是作爲「高風險族羣」(如有家族史、帶有BRCA基因突變者)的輔助監測工具之一,而非理想的普篩工具。
「卵巢癌檢查」的侷限性與挑戰
現有的「卵巢癌檢查」工具各有其侷限性。單獨使用骨盆腔檢查或TVUS,可能發現良性囊腫的比例很高,造成不必要的焦慮和侵入性檢查;單獨使用CA-125,則可能因假陽性或假陰性而誤判。研究顯示,將TVUS和CA-125合併使用於一般風險族羣進行普篩,並未能顯著降低「卵巢癌」的死亡率,反而可能增加不必要的侵入性手術(如開腹探查或腹腔鏡手術)及其相關風險。因此,目前醫學界並不建議對無症狀、無家族史的平均風險女性進行例行性的「卵巢癌」篩檢。
誰更需要積極關注「卵巢癌檢查」?
雖然普篩效果不彰,但對於「高風險族羣」,積極的監控策略是必要的:
- 家族史:家族中有多位成員罹患乳癌、卵巢癌、輸卵管癌、腹膜癌,或是有已知的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(如BRCA1/BRCA2基因突變、Lynch症候羣相關基因突變)。
- 本人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:特別是BRCA1/BRCA2突變攜帶者,其終生罹患「卵巢癌」的風險遠高於一般人(BRCA1約39-46%,BRCA2約10-27%)。
對於這些高風險女性,我會建議從較年輕的年齡(例如30-35歲,或比家族中最年輕發病者早5-10年)開始,每半年進行一次包含骨盆腔檢查、經陰道超音波和CA-125血液檢測的定期監測。同時,也要充分討論預防性輸卵管卵巢切除術(RRSO)的時機與利弊,這對BRCA突變攜帶者來說是降低風險的有效手段。這些高風險族羣的「卵巢癌檢查」計劃必須是個體化的,由經驗豐富的婦癌專科醫師評估並執行。
卵巢癌症狀

既然早期篩檢困難,認識可能的「卵巢癌症狀」就顯得格外重要。雖然這些症狀常常模糊且非特異性(容易與其他良性疾病混淆),但提高警覺、留意身體的變化,尤其是當症狀「持續存在」或「出現新變化」時,務必及早就醫。
早期症狀的模糊性
如同前面提到的,「卵巢癌」在真正早期(腫瘤侷限於卵巢)時,常常是「無聲無息」的,這也是最大的危險所在。腫瘤必須長到一定大小,或產生腹水,或擴散到鄰近組織,纔可能引發症狀。
中晚期常見的「卵巢癌症狀」
當腫瘤逐漸生長或擴散,可能出現以下症狀。請注意,這些症狀並不等於罹患「卵巢癌」,許多腸胃道或良性的婦科問題也可能引起類似症狀。關鍵在於它們是否「持續存在」且「是新發生或與以往不同的」:
- 腹部脹氣感、腫脹感:這是最常被提及的症狀之一。感覺肚子脹脹的,褲子或裙子變緊,即使沒有吃很多。這種脹感是持續性的,而非偶爾發生。
- 持續性的腹部或骨盆疼痛、壓迫感:感覺下腹部、骨盆或下背部有持續性的悶痛、酸痛或沉重感。
- 進食困難或很快有飽足感:喫一點東西就覺得很飽,胃口變差。腫瘤或腹水壓迫到腸胃道所致。
- 頻尿或急尿感:腫瘤可能壓迫膀胱,導致常常想上廁所,或突然有強烈的尿意。
- 排便習慣改變:例如便祕或腹瀉,也可能是腫瘤壓迫腸道或影響腸胃功能的結果。
- 非經期的不正常陰道出血:雖然相對少見於上皮性「卵巢癌」,但若有停經後出血或非經期出血,無論如何都應就醫檢查。
- 極度疲勞:難以解釋的、持續的疲倦感。
- 體重莫名減輕:沒有刻意節食或運動,體重卻明顯下降。
這些所謂的「卵巢癌症狀」警訊,通常是當腫瘤已經長到一定程度,產生腹水,或擴散到腹腔其他部位纔會出現。且它們容易與腸躁症、消化不良、壓力性膀胱炎等常見問題混淆。
關鍵在於「持續性」與「變化」
我常告訴患者,重點不在於單一症狀,而在於「新出現」、「持續存在」(通常指幾乎每天發生,持續超過2-3週)、「症狀加劇」或「組合出現」的變化。例如,一位52歲的王女士,過去消化良好,近兩個月卻持續感到腹脹、喫一點就飽,且容易疲勞,體重掉了幾公斤。她先去看腸胃科,檢查後排除腸胃問題,轉介到婦產科。經由超音波和後續檢查,發現了卵巢腫瘤並確診爲「卵巢癌」。這個案例凸顯了對「卵巢癌症狀」保持警覺並及早就醫的重要性。
卵巢癌的治療及預後

一旦確診爲「卵巢癌」,接下來的重點就是「卵巢癌的治療及預後」。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,需要根據癌症的類型、分期、細胞分化程度、患者的年齡、整體健康狀況以及個人意願,制定個體化的治療計劃。婦癌團隊(通常包括婦癌專科醫師、腫瘤內科醫師、放射科醫師、病理科醫師、護理師、營養師等)的合作至關重要。
治療的核心:手術與化學治療
對於大多數上皮性「卵巢癌」(特別是晚期),標準的初始治療模式是「手術加上術後化學治療」。近年來,標靶治療的加入更大幅改善了治療成效。
- 分期手術 (Staging Surgery):這是早期「卵巢癌」(臨牀評估疑似第I或第II期)的標準治療。手術目的在於: 確認診斷。 確定癌症的確實分期(評估腫瘤範圍)。 盡可能切除所有可見的腫瘤(減積手術的概念亦適用)。 手術通常包含全子宮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、骨盆腔及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或切除、大網膜切除、腹腔沖洗液檢查,以及對任何可疑的腹膜或器官表面進行切片。
- 減積手術 (Debulking Surgery / Cytoreductive Surgery):這是晚期「卵巢癌」(第III、IV期)治療的基石,目標是盡最大可能切除所有肉眼可見的腫瘤組織,理想目標是達到「無肉眼可見殘存腫瘤」(R0)。研究壓倒性地證明,手術後殘存的腫瘤越小(理想是
- 化學治療 (Chemotherapy):術後幾乎所有分期的上皮性「卵巢癌」患者都需要接受化學治療(極少數非常早期的低風險患者可能例外)。最常用的一線化療組合是「紫杉醇 (Paclitaxel) + 卡鉑 (Carboplatin)」,通常每三週一次,共進行6個療程。化療的目的是清除手術無法切除的顯微癌細胞,降低復發風險。對於部分晚期患者,也可能在手術前先進行幾次化療(稱爲前導性化療),讓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手術(間歇性減積手術),以提高手術達到理想減積的機會。
標靶治療帶來的革新
近年來,「卵巢癌的治療及預後」最令人振奮的進展就是標靶藥物的加入,顯著改善了患者的存活期,尤其在維持治療的角色上:
- 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 (Bevacizumab):可抑制腫瘤血管新生,常與一線化療合併使用,之後再單獨作爲維持治療。
- PARP抑制劑 (Olaparib, Niraparib, Rucaparib等):這類藥物對帶有同源重組修復缺陷(HRD)的「卵巢癌」患者特別有效,尤其是BRCA基因突變患者。它們現在已成爲對鉑類化療有反應(不論是否帶有BRCA突變)之高復發風險晚期患者,在完成一線化療後重要的「維持治療」(Maintenance Therapy),能顯著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(PFS),甚至在某些族羣延長整體存活期(OS)。對於復發的患者,PARP抑制劑也是重要的治療選擇。
復發性卵巢癌的治療
不幸的是,即使經過標準治療,仍有相當高比例的晚期「卵巢癌」患者會復發。復發的時間點(距離前次鉑類化療結束的時間)是決定後續治療策略的關鍵:
- 鉑類敏感型復發:復發間隔 > 6個月。治療目標仍是追求緩解。可能再次進行減積手術(若符合條件),並使用含鉑類的化療組合(通常會換藥或合併標靶),後續接PARP抑制劑或Bevacizumab維持治療。
- 鉑類抗藥型復發:復發間隔 ≤ 6個月,或治療中惡化。治療選擇包括非鉑類化療藥物(如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, Gemcitabine, Topotecan, Paclitaxel週療)、標靶藥物(如Bevacizumab)或PARP抑制劑(若之前未用過且符合條件)。此時目標多爲控制疾病、延緩惡化、緩解症狀、維持生活品質。
「卵巢癌的治療及預後」關鍵因素:分期與減積手術成果
「卵巢癌」的預後(存活機會)與診斷時的分期以及初始減積手術是否能達到「無肉眼可見殘存腫瘤」最爲相關。這個表格提供一個概略的五年相對存活率參考(請注意,這是統計數字,個別患者狀況差異很大,且隨着治療進步,數字也在改善中):
分期 (FIGO分期系統) | 癌症範圍描述 | 5年相對存活率 (約略範圍) | 影響預後的關鍵 |
第 I 期 | 癌症侷限於卵巢 | 85-95% 或更高 | 腫瘤侷限於卵巢,手術完整切除後預後極佳。 |
第 II 期 | 癌症擴散到骨盆腔內其他組織(如子宮、輸卵管) | 70-80% | 擴散侷限骨盆腔,仍有較好機會。 |
第 III 期 | 癌症擴散到腹腔內(如大網膜、腸繫膜表面、腹主動脈旁淋巴結、腹腔腹膜),或顯微鏡下發現腹腔沖洗液或腹膜切片有癌細胞 | 30-60% | 能否達到「無肉眼可見殘存腫瘤」的手術成果是預後分水嶺。III期且完全切除者預後可比擬II期;反之,若殘存腫瘤大,預後較差。廣泛性手術與術後化療、標靶治療是關鍵。 |
第 IV 期 | 癌症已遠處轉移(如胸腔積水有癌細胞、肝實質轉移等) | 約 20% | 最晚期,治療更具挑戰。治療目標側重延長生命、控制症狀、維持生活品質。標靶藥物帶來一線曙光。 |
重要提醒:此表爲統計平均值,個體差異大。存活率數據會隨時間(治療進步)和數據來源而略有不同。BRCA突變患者對鉑類化療及PARP抑制劑反應通常較佳,預後可能比同分期無突變者好。患者年齡、整體健康狀況、腫瘤細胞型態與分化程度、治療反應等皆影響預後。
鄧醫師的叮嚀:關於「卵巢癌的治療及預後」
「卵巢癌」的治療是場馬拉松,而非百米衝刺。初始治療(手術+化療+/-標靶)是關鍵戰役,力求達到最佳緩解。但後續的監測、維持治療(如PARP抑制劑)、以及萬一復發時的策略選擇,都同等重要。我鼓勵患者: 尋求專業婦癌團隊:複雜的手術和治療規劃需要專科經驗。 積極參與治療決策:瞭解自己的病情、分期、治療選項和可能的副作用。 正規治療爲主:勿輕信偏方而延誤黃金治療期。 注重支持治療:良好營養、適度活動、管理副作用、心理支持與生活品質的維持,是完成治療的堅實後盾。 規律追蹤:治療結束後需定期回診(包含問診、身體檢查、CA-125檢測、影像學檢查等),監測是否復發。 「卵巢癌的治療及預後」雖然充滿挑戰,特別是晚期患者,但醫學的進步,尤其是標靶藥物和對基因檢測的應用,正持續爲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和更長的存活期。
Q&A
最後,我整理幾個門診最常被問到的問題,希望能解答妳的疑惑:
卵巢癌的早期症狀有哪些?
坦白說,真正早期(腫瘤侷限卵巢內)的「卵巢癌」通常「沒有」明顯或特異的症狀,這是它被稱爲「沉默殺手」的主因。當出現症狀時,腫瘤往往已發展到一定程度或擴散。因此,對於前面提到的那些模糊症狀(如持續腹脹、腹痛、易飽、頻尿、排便改變、異常疲勞、體重減輕等),即使看似輕微,只要它們是「新出現的」、「持續存在的」(超過2-3週)、「逐漸加重的」或「同時有好幾項」,就務必提高警覺,儘快尋求婦產科醫師的專業評估,進行必要的「卵巢癌檢查」,千萬不要拖延。
卵巢癌可以治癒嗎?
「治癒」這個詞在癌症領域通常指達到長期無病存活。對於「卵巢癌」: 早期發現(第I期):透過完整的分期手術,甚至有時不需化療(或僅需少療程),治癒率非常高(五年存活率>90%)。這是我們最希望達到的狀況。 中晚期(第II、III、IV期):雖然挑戰大很多,但「治癒」仍是治療的終極目標。透過積極的「卵巢癌的治療及預後」策略,包括達到理想的減積手術、術後標準化療加上標靶藥物(尤其是PARP抑制劑作爲維持治療),有越來越多的患者能達到長期的緩解。特別是對鉑類化療反應良好並且能接受維持治療(如BRCA突變患者使用PARP抑制劑)的病人,長期存活甚至治癒的機會確實存在。醫學進步正不斷提高這個可能性。
卵巢癌發病年齡?
「卵巢癌」好發於中老年女性。上皮性卵巢癌的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,診斷的中位數年齡大約落在63歲左右。超過半數的病例發生在65歲以上的女性。不過,這不代表年輕女性就完全免疫。較少見的生殖細胞腫瘤則多發生在20-30歲的年輕女性。若有家族史或遺傳基因突變,發病年齡可能會顯著提前。
卵巢癌早期存活率?
如同在前面「卵巢癌的治療及預後」段落和表格中提到的,診斷時的「分期」是影響存活率最關鍵的因素之一: 第I期:侷限於卵巢的「卵巢癌」,經過適當的手術治療(完整分期手術),五年相對存活率可達85-95% 甚至更高。這是預後最好的階段,凸顯了「早期發現」的極端重要性。 第II期:擴散侷限在骨盆腔內,五年存活率約爲70-80%。 需要強調的是,這些是統計數字,反映的是羣體的平均狀況。每個患者的實際預後還會受到腫瘤細胞型態、分化程度、手術是否完全切除、對後續治療的反應以及個人整體健康狀況等多重因素影響。但毫無疑問,早期發現並治療,是大幅提升「卵巢癌」存活率甚至達到治癒的最有效途徑。
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,讓大家對「卵巢癌」有更全面、更清晰的認識。記住,認識它、警覺它的症狀、瞭解適合自己的檢查策略,是對抗這個沉默殺手的第一步。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,有任何疑慮,請不要猶豫,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。
發佈留言